百所高校为考生志愿填报支“高招”
百所高校为考生志愿填报支“高招”
百所高校为考生志愿填报支“高招”
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(jìzhě) 宋芳科 程健
中国十大国际友人路易·艾黎先生在自传中写道,“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一段时期,无疑(wúyí)是在甘肃山丹(shāndān)同农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。”
张掖(zhāngyē)山丹,到底和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,让他镌刻在内心深处(nèixīnshēnchù)?
6月25至27日,由(yóu)张掖市委网信办主办,中国甘肃网、山丹(shāndān)县委(xiànwěi)宣传部、山丹县委网信办、山丹艾黎纪念馆承办的(de)“路易·艾黎中国情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,探寻路易·艾黎先生在山丹的难忘岁月和对第二故乡的深情眷恋。试图以(yǐ)山丹为小切口,打开路易·艾黎来华六十载凝聚的中国情,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(shìyě)讲好路易·艾黎故事。
甘肃山丹培黎学校中轴线上,红色的雷台小院格外醒目,这里(zhèlǐ)就是路易(lùyì)·艾黎在山丹的故居。从1943年夏与河西走廊的小城山丹邂逅,到1953年离开,路易·艾黎有10年时光(shíguāng)在这里度过。
如果要说这位老人给(gěi)山丹带来了什么?兴办教育,留下“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”的教育理念(lǐniàn)无疑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1939年,为支持中国(zhōngguó)人民(rénmín)抗日战争,身为“工合”运动发起人的路易·艾黎在陕西双石铺创建培黎工艺学校,招收贫苦人家子弟和战争孤儿半工半学,生产抗战(kàngzhàn)和生活物资。
1943年,时局动荡,陕西双石铺已不适合办学。路易·艾黎和李约瑟在河西走廊考察时发现(fāxiàn)祁连山下的山丹地域辽阔(liáokuò)、农田肥沃、水草丰美,是有利于(yǒulìyú)办学的大后方。
由此(yóucǐ),路易·艾黎和挚友乔治·何克发起西迁行动,1944年冬,他们(tāmen)带着学生和工人跋涉千里来到山丹,开启培黎教育新篇章。
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,路易·艾黎的办学(bànxué)理念始终注重实践,学校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,学校缺什么就办什么专业。学生(xuéshēng)们没有校服,那就成立毛纺组(zǔ)纺线织布,给学生做衣服;吃的供不上了(le),就在四坝滩买地办农场种小麦种菜。后来(hòulái)纺纱、制皮革、造肥皂样样俱全,正是因为这样(zhèyàng)的办学理念,为当时的山丹乃至西北,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。
也是这一时期,路易·艾黎提出(tíchū)了“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”的教育理念,成为培黎人一直(yìzhí)坚持的核心价值。
位于张掖山丹的培黎(péilí)职业学院(xuéyuàn)与路易·艾黎先生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一脉相承,校训依然是“手脑(shǒunǎo)并用 创造分析”。老校长路易·艾黎、乔治·何克的雕像静静伫立在校园里,有同学们朗朗书声相伴。
为了在艰难岁月办好(bànhǎo)培黎工艺学校,年仅(niánjǐn)30岁的乔治·何克献出宝贵生命。而路易·艾黎也是一生致力于培黎教育事业。
1953年,随着(suízhe)培黎工艺学校迁往兰州。路易·艾黎也定居北京,但是他对第二故乡山丹(shāndān)念念不忘。
在山丹的(de)十年,路易·艾黎和师生虽艰辛却有收获(shōuhuò),坝上群众通电的喜悦、机器轰鸣带来的工业文明,这些(zhèxiē)都是大家一起经历的难忘岁月。
带着放不下的(de)牵挂,晚年的路易(lùyì)·艾黎推动山丹培黎学校重建,先后多次重访,将热爱写在山丹大地上。
路易·艾黎逝世后,遵循遗嘱(yízhǔ),他(tā)的骨灰一半葬到山丹何克陵园,由此,陵园也更名为(wèi)艾黎与何克陵园。两位伟大的国际友人就这样长眠(chángmián)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。弱水河畔,祁连山见证着两位友人与中国的情谊。
6月25日,参加“路易·艾黎中国情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(de)专家学者(zhuānjiāxuézhě)、媒体记者、网络名人走进艾黎·何克陵园,深切(shēnqiè)缅怀两位国际友人,见证这份跨越重洋的友谊。
路易·艾黎先生另外一半骨灰,也是(shì)遵照遗嘱撒(sā)在山丹四坝滩上(shàng)。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时期,为了更好自给自足,为师生提供实践场地,路易·艾黎在四坝滩上建起农场和工厂,也正是这种实践学习,让他无意间发现(fāxiàn)了中华史前文明之光。
1947年的(de)河西走廊,春风掠过山丹县四坝滩的荒原,路易(lùyì)·艾黎(àilí)和师生一起开荒劳动时,不断挖出陶片、石器、兽骨(shòugǔ)。有历史文化造诣的路易·艾黎敏锐地认为,可能挖到文化遗址了,为此,他果断(guǒduàn)划定保护区,并在校内开展“四坝滩出土文物展”,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文明的碎片。
1953年(nián),路易·艾黎致信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,详细描述遗址特征(tèzhēng)。次年,考古学家安志敏踏勘四坝滩,被眼前景象震撼:夹砂红陶上蜥蜴纹与三角纹交织,凸起的彩绘如青铜(qīngtóng)时代遗留的密码。1956年,黄河水库考古队在(zài)此采集到带柄孔石器,正式提出“四坝文化”命名,一座(yīzuò)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青铜文明桥梁由此浮现。
参加(cānjiā)本次活动的(de)西北师范大学教授、一级作家冯玉雷表示,河西走廊在亚欧大陆的东部,在东西方文明区的西部,在这个相对而言比较封闭的内陆地区,由于(yóuyú)距今5000年左右开通了(le)欧亚国际大通道,南北向的河流和路线构成了一个(yígè)个文明聚点、其中四坝文化(wénhuà)(wénhuà)是这些文明聚点中比较耀眼的一个。四坝文化不但继承了继马家窑文化发展(fāzhǎn)以来的彩陶文化和齐家文化达到极盛的玉文化,同时(tóngshí)接纳了西方的青铜文化、金文化等,可以说是中西文明在这里交融、交汇,然后成为对外开放,对内交流的一个文明高地,就这样一个文明高地被路易·艾黎先生发现了,可以说他凿开了史前文明的一道光。
参加本次活动(huódòng)的甘肃(gānsù)历史文化学者王文元(wángwényuán)表示,四坝滩的彩陶片是(shì)3400年到3900年前的彩陶,也是中华(zhōnghuá)先民在河西走廊生存繁衍的见证。其实彩陶制作在四坝文化中已经不算高科技,四坝文化时期的高科技应该是青铜制作,四坝文化是进入(jìnrù)青铜器时代的文化类型,大概出土了青铜器有十几种之多(zhīduō)。由此可见,先民在3000到4000年前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,他们已经踏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。而路易·艾黎先生最早发现四坝滩文化遗址,无疑打开了文化探源之窗(zhīchuāng)。
而路易·艾黎先生对于山丹文化贡献也不止此,作为一名有着(yǒuzhe)文化品味(pǐnwèi)的(de)学者,路易·艾黎收藏了很多珍贵文物,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见证。晚年,他将毕生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无偿捐赠(juānzèng)给山丹县(shāndānxiàn)。如今,山丹县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名字——路易·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。
教育是路易·艾黎一生牵挂,在张掖山丹他办学校为河西走廊开启工业文明。多读书、读好书也是他对(duì)山丹人民的(de)期望。晚年(wǎnnián),他将自己的2469本藏书全部捐给山丹县图书馆。
如今,古色古香的山丹图书馆成为书香城市的一角,艾黎(àilí)藏书楼更成为一座小城的文化(wénhuà)符号,涵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。
路易(lùyì)·艾黎是(shì)新西兰人,青年(nián)时期,他曾在新西兰塔拉纳基的牧场驯服烈马,有着(zhe)草原生活经历。1927年,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之后,始终和中国人民在一起。他的第二故乡山丹也有一座绵延2000多年的皇家军马场——山丹马场,见证着河西走廊的金戈铁马,书写(shūxiě)着中国人的万丈豪情。
走进新时代,山丹马场以祁连山保护为己任,科学放牧,涵养水源,让(ràng)绿水青山常在。同时,山丹马场加强山丹马种群保护,探索繁育(fányù)属于中国人的(de)速力马品种。加大马文化传播,赛马、马术等赛事推广,让万马奔腾在新征程(zhēngchéng)上奏出最强音。
看今朝(jīnzhāo),路易艾黎眷恋的(de)第二故乡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,安居乐业的小城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在祁连山北麓的(de)怀抱中,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正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核心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。这个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中国传统村落”的西北村落,凭借共富油坊的醇香、乡村记忆(jìyì)馆的时光(shíguāng)印记、特色民宿(mínsù)的田园诗意,以及山丹罐罐宴的舌尖传承,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(qiánlái)探寻“乡味高庙”的独特魅力。
从闲置农宅到网红(wǎnghóng)民宿,从传统作坊到共富产业,高庙村以(cūnyǐ)文化为魂、旅游为媒、农业为基,走出了一条“乡味浓、业态丰、百姓富”的振兴之路。这里,每一滴胡麻油都蕴含着共富密码(mìmǎ),每一道罐罐宴都讲述着传承故事,每一间民宿都承载着诗与远方(yuǎnfāng)。
“不望祁连山(qíliánshān)顶雪,错(cuò)把甘州当江南。”诗人笔下,金张掖是芦苇摇曳的水乡,是与雪山相伴的硬核江南。路易·艾黎眷恋的张掖,更是最美(zuìměi)的人间烟火。
在河西走廊的张掖,甘州府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(xiāngqiàn)在滨河新区。它横跨千年时光,往昔的辉煌与当下的蓬勃相互交织,奏响了一曲(yīqū)岁月与梦想交融(jiāoróng)的壮丽乐章。
“路易·艾黎(àilí)中国情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以专家、媒体记者、网络名人结合的组队方式开展(kāizhǎn)活动,沿着路易·艾黎的足迹走进山丹、张掖,旨在(zhǐzài)融合各方优势,打造综合宣传平台,立体、多元讲好国际友人(guójìyǒurén)路易·艾黎故事(gùshì),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人民对友谊的珍视、对和平的向往。
截至6月28日18时,“路易·艾黎(àilí)中国情”网上(wǎngshàng)主题宣传活动发布各类稿件1042篇。专家访谈深度解析路易·艾黎中国情缘,网络名人探访,以网民角度可视化讲述艾黎故事,中国甘肃网短视频创新形式展示丝路马(mǎ)都,单条短视频《中国这个马场 世界规模最大 它就是位于(wèiyú)甘肃山丹的军马场》,抖音阅读量102万(wàn),点赞1.1万,在全网形成路易·艾黎中国情缘网络热点,微博话题#您好路易艾黎#全网阅读量达2509.5万。随着专家学者后续发布相关(xiāngguān)专业(zhuānyè)探访文章,活动传播热度还将(jiāng)持续上升,传播价值和质量也将提升(tíshēng)到新台阶。
为了更好地宣传路易·艾黎(àilí),活动期间(qījiān)还(hái)召开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:路易·艾黎、乔治·何克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国故事传播(chuánbō)座。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,讲好路易·艾黎、乔治·何克的故事,让这段历久弥新的友谊成为中国故事国际化传播的崭新窗口。
张掖市委(shìwěi)宣传部副部长、市委网信办(bàn)主任陈天佑表示,山丹是(shì)一片红色的热土,路易·艾黎在此工作生活近10年,创办山丹培黎学校,视山丹为(wèi)“第二故乡”,为山丹职业教育和(hé)现代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进一步弘扬路易·艾黎精神,传承国际主义精神,增进友好(hǎo)情谊,展示我国对外友好形象,是讲好路易·艾黎故事的必然要求。期待以(yǐ)这次研讨会为契机,各方共同努力,凝聚宣传共识,创新宣传方式,以更具国际化的视野讲好路易·艾黎故事,传递(chuándì)和平友好声音。
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